昨晚,协作设计平台 Figma 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,成为今年迄今美股最大 IPO 项目。
本次 IPO,Figma 每股定价为 33 美元,开盘后一路大涨,截至收盘暴涨 250%,市值达到 563 亿美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自 2021 年以来美国风投支持的最大科技公司 IPO。
公司创始人是位退学的 90 后。大二那年暑假,Dylan Field 创立 Figma,试图把 Photoshop 装进浏览器里,向工具巨头 Adobe 发起挑战。成立 13 年来,公司背后站满了数十家风投机构,队伍壮观。
出生于 1992 年,Dylan Field 从小就展露出数学天赋,六岁常玩的游戏是解代数题,中学更是爱上网页开发和设计。有意思的是,他另一个兴趣是表演,曾出演过微软 Windows XP 的电视广告。
17 岁那年,Field 进入布朗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专业,期间在领英等公司实习。转折出现在大二那年,他进入新闻资讯应用 Flipboard 实习。这家公司以流畅直观的设计见长,试图在屏幕上复制阅读杂志的感受,彼时刚从一众资讯 App 里崛起。
原来想法和设计这么重要。Field 萌生了创业念头。2012 年,他毅然退学,接受了彼得 蒂尔设立的 10 万美元 蒂尔奖学金 。第一个创业项目是无人机,用于抓捕酒驾司机,但以失败告终。很快,他与大学同学 Evan Wallace 开始着手创立 Figma。
在他的设想中,Figma 是一款在线图形编辑平台,所有用户可以协同设计、发挥创意,类似浏览器版本的 Photoshop。当时这类产品概念尚在萌芽阶段,设计师大多使用本地软件完成设计,再导出压缩包发给客户或同事,并没有在线修改、批注功能,生产效率并不高。
这无疑是向巨头 Adobe 发起了挑战。 普通人学习使用 Photoshop 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。Field 表示,公司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使用免费、简单的在线工具来发挥创造力。
然而,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创业初期,公司空有概念,产品路线、商业模式并不清晰,期间将产品设定为一款照片编辑器。在投资人看来,一切都是那么令人费解,不少人将其拒之门外。加上团队成员大量离职,Figma 一度陷入困境。
好在大家没有放弃。经历无数次修改后,2016 年 Figma 第一个正式版本才上线,先是以免费 Adobe 平替版 收获了第一批用户,很快获得了良好口碑。
同年,一桩收购案彻底改变了 Figma 的命运微软收购了软件开发平台 Xamarin。该公司三百多个设计师全是 Figma 的初代用户,Figma 也随之进入微软码农和高管的电脑里。
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对于个人用户和教育用户,Figma 完全免费;对于企业用户,Figma 则有不同档位的收费标准。
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。到了 2020 年,远程办公兴起,Figma 契合了在线设计的需求,当年就创造了 7500 万美元的收入。仅仅在 2021 上半年,Figma 的活跃用户就实现了翻倍。
如今,公司全力押注 AI,发布 Figma Make 2.0 和生成式设计等 AI 驱动工具。只需输入一句自然语言,就能自动生成一个可编辑、交互、迭代的产品原型。AI 也成为此次 IPO 的核心叙事,招股书中 AI 一词出现了超过 200 次。
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创业者们,愿意奉献未来至少三年的时间,去尝试打造一项意义非凡的技术。而不是像大多数硅谷人那样,先投入六个月,不断迭代再决定是否继续。Index Ventures 合伙人曾这样感慨,他在实习期就见过 Field,印象深刻。
当中还有一段插曲,Greylock 是最早接触 Figma 的机构之一,却拒绝投资。彼时合伙人认为这并不是个好生意,也谈不上什么技术变革。直到 A 轮时,创始人带着逐渐成形的产品上门,Greylock 才改变了想法。
2018 年,Figma 宣布完成 2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,由凯鹏华盈领投。此前投资方 Greylock 和 Index 等也参与了本轮融资。一年后,该公司以 4.4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由红杉资本领投 4000 万美元 C 轮融资。
随后,嗅到威胁的 Adobe 试图以 200 亿美元价格收购 Figma,但最终未被监管机构批准。收购叫停后,Adobe 向 Figma 支付了 10 亿美元的 违约费 ,比 Figma 此前的融资额还要多。
招股书星空体育官方入口显示,创始人 Field 是公司最大股东,IPO 前持有 5660 万股,并拥有对另外 2670 万股的投票控制权。Index 是最大机构方股东,持股占比 17%。Greylock 位居第二,持有 16% 的股份;其次是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,分别持有 14%、8.7% 股份。
令人眼红的是,根据招股书 Figma 计划发行超过 3600 万股 A 类股票,其中新股增发约 1240 多万股,老股出售则占 2/3,现有股东们将出售近 2470 万股,按目前发行价估算约 8 亿美元。也就是说,大部分募资额将进入老股东腰包,集体落袋为安。
以创始人 Field 为例,他将出售 235 万股老股,计算下来,这部分股票可以套现约 7700 万美元。彭博指数显示,Field 身价飙升至 61 亿美元,但他反应平淡: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我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金钱了。
最大赢家还有风投机构。如今,Index、Greylock、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持股账面价值约 240 亿美元。据 Crunchbase 报道称,此次 IPO 机构方投资回报星空体育官方入口率超过 10 倍,这还是股价尚未继续暴涨的情况下。
Figma 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,也是 IPO 市场的风向标。一位硅谷分析师称, 这将与超级独角兽 Canva、Netskope 和 Databricks 的未来估值直接相关。毕竟对于独角兽们而言,IPO 的挑战在于获得他们想要获得更高市值。
悄然间,IPO 狂欢正卷土重来。正如美股,2025 年第二季度共有 59 家公司上市,融资总额达到 150 亿美元,数量和金额均高于第一季度。
与此同时,多只重量级新股表现火爆 Circle 上市首日股价较发行价飙升约 168%,此后涨幅数倍。 英伟达亲儿子 CoreWeave 尽管首日表现平平,但上市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超过 170%。
我们将目光移向大洋彼岸。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,2025 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共 109 家,首发融资额约合人民币 1213.60 亿元,同比上升分别为 32.9%、158.7%。港股沸腾历历在目,A 股也出现了 IPO 窗口,正如上半年科创板迎来首位 90 后敲钟,影石创新上市首日市值 700 亿,带给身后早期投资方千倍回报。
说到底,一级市场的情绪,往往由退出决定。过去几年,IPO 收缩导致退出难成为共识。如今,VC/PE 们看到了估值兑现的希望,这是一次久违的喘息机会。
然而,这场盛宴并非人人有份。冲到终点的,多是赛道龙头和长期主义者。潮水涌来,有人顺势登船乘风破浪,将纸面财富兑现为真金白银;有人却只能在岸边观望。